注重体验 向美而行 让德育课程亮起来 ---------基于核心素养的润德课程建设 我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,立足于学生培养目标,以课程为主体,树立大课程观,在一体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,在德育课程建构过程中,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: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,从到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去思考德育工作,成就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; 二是在培养途径上,有效开发多元化、个性化的的德育校本课程,与国家德育课程形成教育合力; 三是在育人内涵上,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,符合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和长远发展。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,我校在德育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途径上进行了更深层次探究,并取得阶段成果。 我校整体课程建设在全面解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,进行了校本化的理解,并对育人目标和内容予以重构,力争打造具有有丰厚学识、终身学力、健全身心、高雅审美、尚德品格的优秀国中学子。 核心素养的校本理解
在对核心素养进行精细化校本解读后,结合我校生命化特色及“润泽润美”核心理念,学校将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度梳理,形成“润智”“润德”“润美”三大课程体系。其中“学识和学力”的培养主要依托润智课程;“身心、品格和审美”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润德和润美课程。 课程在育人目标达成的设置中既各自重点有独立性,又有彼此联系有融合性,因此我校德育课程的开展既依托于自身课程,又与润智和润美课程相整合。 二、开发实践课程,夯实德育课程育人基础。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”一中心、五途径 、一评价” 一中心:以德育课程为中心,开发德育课程教材,采用每月一主题开展德育课研究与实施:时间安排上,利用每周班会课开展;内容安排上,根据不同的月主题,结合不同级部学生的特点,确定课题,精心备课;组织形式上,主备课人前期备课,固定时间说课并研讨修改,周五班主任会时间对级部老师进行培训,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个性修改,形成高质量教案。为了让德育课有实效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,每次德育课课领导分头听课评价的形式予以质量落实;每学期还将在各个级部开展一次同听同评活动,以此保障德育课质量。 五途径:是指以主题班会、微型班会、跟进活动、微视频、班本课程的一体化跟进途径,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。 一评价:每月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,评选出当月主题教育之星,利用宣传栏、走廊展台及校报等途径予以表扬,同时将优秀微视频或演讲案例通过全校播放,进行经验传播和鼓励。 基础课程是我们站稳德育课的主阵地,扎扎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把习惯养成的根基扎下,但要让养成教育真正达到内化形成,仅依靠德育课中的语言说教、教师的思想引领,显然力量是单薄的,要想养成的效果落地,必须有学生的自身体验,才能真实深刻,内化领悟,于是实践课程便成为了我校德育教育的训练场和检验场。我校对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挖掘和整体架构,构建五大课程:仪式课程、亲子课程、节会课程、研学课程及岗位体验课程。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,让学生有活动、有参与、有体验、有收获,并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力量,形成震撼的育人之势。 1.入学课程,初中伊始初体验。 入学课程在尊重生命、启迪心灵的基础上序列化开展。让学生通过军训体会成长的意义,通过学习入学手册感受行为规则,通过书写日志和给家长的信学会感恩,通过小组建设感受集体的力量,通过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的成长。新生军训作为入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校以严谨认真的作风、科学有效的安排成就着一批批学生的精神成长。军训过程中,我们不但注重规范学生外在身姿,更注重点染学生的内在“精气神”,学生口号喊得更嘹亮了,步伐迈得更坚定了,脸上写满了笑容,眼中洋溢着自信。“文明、感恩、诚信、责任”四大主题,让学生在初一入学时,还没有文字的概念灌输时,便通过教官的身先示范、老师的倾力奉献、自己的切身体验得以身教。今年新生军训的“神报数”更是唱响了我校学子的精神面貌,短短几天的网上点击率突破二百六十多万,老师们的鼓励和赞赏让孩子们的生命尽情绽放。 2.升旗课程,过程不忘重强化。 升旗课程围绕学校育人目标,融学校发展理念下的班级文化、师生仪式教育、主题化宣讲、品牌老师学生的事迹推广、全校师生的誓言于一体的课程教育。每学期一般有16个班级承担升旗仪式,承担班级承包升旗的所有流程环节,包括主持、升旗手、方队、指挥、班级文化宣讲、国旗下讲话、宣誓引领……每一环节无不展示着学生的精神气质,诠释着一份责任与担当;每学期推出10名品牌学生,结合自己的理想与平日做法,给全体学生以引领,给习惯养成注入正能量;10名品牌教师,他们用心总结典型做法,用情感感动全校师生,让校园精神迎来了新曙光;学校中层每周工作主题盘点,鼓舞士气,亮出问题,以问题导向给学生发展竖起了方向标;国旗下宣誓,肃穆庄严,阵势雷霆,以铮铮誓言引领国际学子,每天进步一点点,让世界因我而美丽。升旗课程以规范的程序、厚重的底蕴、宏伟的场面,时时震撼着师生的心灵,每周一的国中操场因为能量的凝聚形成强大的育人磁场。 3.毕业课程,再回味成长继续。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和愿景,能够唤醒学生的精神和思想。我校的毕业课程是融和谐师生关系、仪式教育、感恩教育、回望青春期教育及畅想理想教育于一体的课程。毕业课程上,以班级文化为底蕴的PPT展示,回首四年的岁月深情讲述,那些值得感恩的师生故事,那种以诚信奠定的友谊基石,那份文明内化于文雅的得体展示,让全场师生家长时而会心微笑,时而泪水盈眶;学生的“谈梦想”,尽情诉说对未来的期盼,在心中沉淀下希望的种子;学生心中的“最帅男生”“最美女孩”的陈述,是一份对青春的呵护,对生命的尊重;心理专家和教师的引导更指引着学子们对责任的认识,这不仅是对当下的自己与父母,更有对未来的伴侣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。这种课程教育,学生不但终身难忘更能影响其长远发展。 深挖课程育人内容的途径和深度,这是打牢课程的根基。但要培养一个“全面发展的人”除立足润德课程本身,同时还需打破三大课程的壁垒,实现润德与润智、润美两大课程的有机整合,共同托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。 在教育部颁布的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中指出:“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……发展学生道德认知,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”,深入领会文件精神,我校以“在学科中融入德育目标,在德育中渗透学科素养”做为“润德”课程与“润智”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,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行着两种课程的整合。 1.学科内知识的内化外延。 (1)研讨,让目标更直观。 (2)导学,让准备更充分。 为保证学生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科学性,研学之前相关班级相关学科的教师必须进行专业的导学。导学方式主要分为两种:一是课堂授课指导,二是导学案应用指导。 导学案应用指导,同样针对学生有选择性地搜集资料、有目的性地游览参观,有针对性地总结汇报展示。比如地理学科荣成烟墩角研学旅行学案,就对导学目标有着非常具体的叙写。 (3)点拨,让过程更深刻。 3.学科核心素养的浸润 研学是落实学科素养,提升学科价值的有效途径。比如 “审美鉴赏与创造”“文化传承与理解”是语文学科两大素养,在“励游人间天堂,志学万里江南--访人文古镇研学”中对两大素养就有明确的定位。再如“家国情怀”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,历史老师就要针对这一核心素养对传统“丝绸之路”游学进行调整,加入了“参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”“聆听航天报告”“参观原子能纪念馆”等项目,让学生去感受建国以来国防建设的发展,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报效祖国的理想。 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 如果说学科课程作为润德课程和润智课程的整合点,为学生发展的文化涵养奠定了底色,那么,艺术课程作为德育课程与润美课程的中枢纽,则在学生发展的文化底蕴上添加了一抹亮色。 四、融合艺术课程,丰色德育课程育人素养。 审美素质是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、理解、趣味、体验、评价、表现和创造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的总和,即审美认知力、体验力、表现力和创造力。这是学生审美素质养成的基本指标,也是德育育人的目标之一,因此德育课程与艺术课程进行的有机融合,更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,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,具备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的素养。 比如我们的节会课程:既有元宵节、中秋节、元旦节等传统节会课程,还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戏曲艺术节、创意节、大视野等特色节会课程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,我们将音乐、美术、科技等艺术基因与课程进行整合,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,培养学生的创造力。 特别是今年我们举行的特色节会课程中的创意节,围绕学校戏曲主题特色,融入美术元素,从而实现了画戏曲、捏戏曲、剪戏曲等多种美术创作体验;融入体育元素创编了戏曲课间操,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,感受戏曲的魅力;融入科技元素,通过机器人、无人机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。 传统节会课程将音乐、美术等艺术元素融入到课程建设中,元宵节学生动手制作花灯,既让学生了解花灯的由来,又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,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。 在“润德”课程深度构建过程中,我们收获颇丰,从学生到学校,从外在到内涵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 学校层面。“润德”课程的深层构建,形成了序列性课程体系。学校参与主持的十三五课题《生命化理念下基于核心素养课外实践活动研究》,并取得系列成果,钱金燕主任就研学成果在区进行了《行以致远,学为明德》经验交流,校骨干教师杜敬荣、沈永梅就班级文化建设分别在全国德育现场会进行展示,青年教师在各级大赛中也载誉满满。田雨晴心理健康课《学会说不》获区级一等奖,王圆圆《遇见更美的自己》获区班会课一等奖,黄杰指教区公开课《说说手机那些事》,王慧娟、李丹丹区优课资源一等奖。 学生层面。“润德”课程的梯次开展,点亮了学生生命的色彩。在学生参加的各类比赛中,成绩丰硕。在今年FIRA机器人世界杯竞赛,张玮伽相扑冠军,李彦成获3D足球二等奖;2017第三届ICAN国际创新创意大赛中国总决赛,我校姜金溪、段品宜获3D打印二等奖;毕钰等99名同学在市、省、国家级各类特长比赛中获奖,葛轩君等多名同学热心社会公益活动,获得社会公益实践证书。 在表象的荣誉背后,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生命状态的转变,润德课程的深度融合让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精气神的提升。 通过入学课程的系列开展,学生蜕变成具有坚定信念的国中学子; 通过升旗课程的仪式洗礼,学生转变成具有理想情怀的朝气少年; 通过毕业课程的心灵润化,学生成长为具有感恩之心的未来栋梁; 在德育课程建设的路上,我们既坚守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,又因时因势创新方式、载体,让德育散发时代魅力,力争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公民。
|